|
儿童康复科的医患情深时间:2022-11-08 “儿童康复科是了不起的团队,谢谢你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健康可爱的宝宝。你们一定要告诉生病孩子的家长,告诉他们我们的好消息,我们家宝宝当初头都抬不起,经过坚持治疗,现在俨然成为了父母的骄傲……”这是儿童康复科杨美群副主任收到的来自一位患儿妈妈的微信,朴实无华的话语温暖人心。 时间回到3年前…… 宝宝妈妈是一名高龄产妇,第4胎、第2产,33周早产,出生时体重仅2.0kg,产时青紫,有窒息史,在新生儿监护室住了好久才出院。 由于宝宝情况特殊,加上存在很多高危因素,宝宝家人一直比较关注宝宝的发育情况。2个多月时,家人发现宝宝还没有抬头意识,对外界反应和刺激差,宝宝妈妈很担心,带着宝宝辗转了几家医院后,慕名找到了儿童康复科朱宏伟主任。 朱主任经过仔细问诊和专科评估,发现当时83天的宝宝全无抬头,四肢肌张力、肌力低下,活动减少、姿势固定,对外界反应极差,追视、追听差,且面部表情不丰富,反应迟钝。朱主任给出的诊断是:全面发育落后,需要进行干预。宝宝家人听后很是着急焦虑,面对这种情况,朱主任对宝宝家人说“你们放心,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康复老师、专业的康复团队,以后有问题我们共同面对。” 随后,朱主任和杨主任带领康复团队对宝宝进行了全面的发育评定、粗大与精细运动功能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为其量身定制了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由于宝宝头控能力太差,导致运动功能落后,运动组组长张迎利和作业组组长刘坤带领组员评估并讨论后决定先做基础训练,训练关节的灵活性,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从而激发运动系统的发育。同时通过一些辅助的理疗方式进行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兴奋性,使肌肉兴奋、参与运动。 经过3个疗程的训练,宝宝头控能力提升,追视、追听好转,应人应物能好转,但运动能力进步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康复治疗师王慧娟认为和宝宝家人的带养方式及家庭康复意识淡薄有关。因为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家长们耐心坚持,但医院里的康复时间是有限的,于是多次与宝宝的妈妈沟通,把每一步训练的方式和目的告诉家长,引导他们把训练方法融入到生活中去,以便更好地让患儿改善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就这样,治疗师们不断评估、讨论、总结,不断改进治疗方案,加上家庭康复的辅助,宝宝进步飞速。6个疗程后,评估结果示:宝宝的运动功能接近同龄儿童的水平,其余各项测评基本正常。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欣慰的出院了。 “各位老师们辛苦了,我们家娃儿的情况我们家长心里清楚,这些老师付出的努力我们家长全都看在眼里的,不容易啊”。每逢有人问起,宝宝姥姥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些话,像是说给别人听,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治疗期间,宝宝妈妈和儿童康复科医护人员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出院后还经常通过微信聊宝宝的情况,儿童康复科成员也做到了出院后的追踪随访。现在宝宝已经3岁半了,完全适应幼儿园生活,家人也经常把宝宝的进步和成绩分享给儿童康复科的“老师”们。 儿童康复科自成立以来,在朱宏伟主任和杨美群副主任的带领下,帮助了不少孩子回归社会,也让很多的家庭重拾幸福。同时,团队成员收到的来自家长们的夸赞、表扬、感谢数不胜数,像这样医患情深的故事每天都在儿童康复科病房上演,无论是那挂满医生办公室墙面的锦旗、红底黑字的感谢信,还是微信朋友圈里对医护人员真诚的谢意,我们仿佛都能想象到儿童康复科团队与患儿家属之间真心相心待、彼此携手战胜病魔的感人画面,这不仅仅是对儿童康复科医护人员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更是儿童康复科前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