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责任与爱心照亮患儿“康复”之路 ——记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二病区主任医师于献英时间:2020-01-15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云“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暖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医者,仁心博爱,医术精湛,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高超的医术医技赢得了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她就是市第一人医院儿童康复二科主任医师——于献英。 医术精湛 医者仁心 1995年,于献英毕业后被分配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从儿科、新生儿科到儿童康复科,这一份与患儿的不解之缘已持续24年。“看到孩子们康复是我最大的快乐。”于献英说。她说:“医生干的是良心活儿,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一切为患者着想。从医24年来,我把每个患儿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于献英任河南省残疾人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儿童脑瘫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驻马店市心理学会委员。于献英带领科室团队在2004年开始应用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使豫南地区儿童康复治疗技术提高到新阶段;2018年开展沙盘游戏治疗、O卡牌、认知、焦点技术等,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卫生行为问题,治疗效果显著。擅长小儿脑瘫、智力低下、语言落后、听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心理卫生行为问题。先后在中华系列医学期刊和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30篇,获科技成果一项。 采访中多名患儿家长对于献英的评价极高,纷纷称赞她为“好大夫”。他们说,于献英在接诊时温声细语,做事缜密细心、处处为患儿着想,对每一名家长都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每当看到患儿家属乞求的眼神,于献英都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为了让更多的患儿得到优质的康复治疗,于献英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全国各地学习交流康复知识。“努力工作,让更多的脑瘫患儿康复”是于献英不变的誓言。几十年来,她为无数脑瘫患儿带来了希望。 “看不完病号绝不下班” 每次看到无数个家庭因脑瘫患儿引发的家庭矛盾而导致患儿父母背井离乡、倾家荡产却求医无门时,于献英在反复地思考着: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康复手段使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残疾程度,使其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该科运用特色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从医以来,于献英一直坚持“只看病情,不看背景”的原则。在她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需要救治的人。她说:“医生一定要有父母之心、仁爱之情,救死扶伤,义不容辞。” 不论春夏秋冬,严寒还是酷暑,于献英总是穿梭于门诊和病房,每天都有患儿家长慕名来找于献英看病,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患有智力低下、脑瘫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也有许多是辗转了多家医院而来的。"病人看完咱回家" 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献英说:“自己下班可以晚一会儿,而患儿的病情不能耽误。”于献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在患儿康复工作上。她不忍心看着患者及家属那因看病难而焦急渴望的眼神,她常说:“救助一人,救活一家。” 于献英介绍,前不久,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找她诊治。他们的孩子比同龄孩子发育慢,于献英诊治后判定患儿为脑瘫。当时,孩子的父母一边哭一说:“于主任,你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于献英看到患儿父母苦苦哀求的样子,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她心中坚定了一个想法:“一个患儿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为了这个家庭,我一定要帮助他!” 于献英为患儿制订了一套治疗方案。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儿的症状减轻了,患儿父母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一位14岁男孩,因抑郁症来找到于献英治疗,经过2个月的心理疏导、沙盘游戏、焦点技术等治疗,这位男孩抑郁状态明显改善,顺利出院。像这样的幸运患儿还有很多。 医患齐心 共筑健康 脑瘫患儿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疗程长、费用高、家长心理负担重。一些家长想放弃治疗,于献英便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树立信心。她还经常指导家长参与孩子康复训练,尽可能为他们节省费用,并且她还组织捐款,帮助贫困患儿。 前不久,一名因家庭贫困放弃治疗的患儿,为了不耽误孩子治疗,该科医护人员在于献英的带领下为患儿捐了2000余元钱。她们还经常为患儿及其家人买饭、送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感情。“对患儿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于献英说。科室成立以来,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合理治疗,让病人和家人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 于献英介绍,脑瘫儿童肢体运动功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饱受病痛之苦。她说,身为医生,不能只同情这些孩子,更应该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在接诊中,于献英尽量详细了解每一名患儿的病情,为他们“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并针对孩子的接受和恢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杏林春暖,爱洒人间,于献英以精湛的医术和对患儿的关爱完美地诠释了“医者仁心,智者博爱”。采访中,一些患儿的父母表示,把孩子交给于献英,他们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