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高血压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时间:2023-05-17 为提高群众主动防控高血压的意识,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血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5月17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开展了以“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的健康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三病区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为群众讲解高血压的 用药以及防治等相关知识,通过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指导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及如何自我监测血压;还认真地向现场患者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治高血压的积极影响,推荐“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的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本次健康义诊活动宣提高了群众的高血压防治意识及认知水平,培养了主动和定期监测血压的健康理念,使老年人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普及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为辖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高血压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凭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第一,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第二,没有不适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很多40-50岁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控制得越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肾损害。第三,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种降压药。 误区三:降压药伤肾 伤肾的是高血压,不是降压药。第一,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本身对身体的损害。第二,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仅占1%-5%,但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不良反应。 误区四:开始不能用好药 经济许可时,优先用“好药”。第一,选择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指需每日3次的降压药。中效降压药指需每日2次的降压药。同类药物中,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不仅依从性高,而且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包括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能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第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误区五: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 误区六: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 误区七: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误区八: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除非新品种上市,而新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 误区九:不了解降压药副作用 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人不能耐受。了解降压药副作用,有助于合理用药。 1.“普利”类降压药可引起干咳。 2.“地平”类降压药可引起踝部水肿。 3.“洛尔”类降压药可引起心动过缓,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 4.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引起低钾血症。 误区十:只知道服药,不知道定期检查 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定期检查,以便评价降压药疗效,监测靶器官损害。 如何预防高血压 1、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健走、游泳、太极拳、家务劳动等。 2、限制食盐摄入: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3、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